2019年11月2日至3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郑茂平教授应邀出席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研究基地、中古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全国首届“古诗词歌曲研讨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郑茂平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人民音乐出版社戴于吾先生、中国歌剧舞剧院李元华先生、北京语言大学陈霞教授、黑龙江大学刘冬颖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李文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西南大学郑茂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杨赛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在鸣教授、北方昆曲剧院周来达研究员、兰州大学刘桂珍教授、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吴寒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郭威副研究员、301解放军总医院屈歌教授、宁夏音乐家协会哈若蕙先生、著名作曲家刘尊先生、青年作曲家杨一博先生等40余位专家学者就会议议题作代表发言。
古诗词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题材丰富多样,或赞美祖国壮丽山河,或颂扬伟大民族精神,或表达人间悲欢离合,语言凝练优美,讲究平仄押韵,音乐清新典雅,风格古朴自然。古诗词歌曲,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积淀,是中国声乐教学与实践的一笔宝贵财富。此次“中国古诗词歌曲研学术讨会”共三个议题,分为八个单元进行学者发言与讨论,从历史与传承、高校音乐教学、创作与演出理论等维度,全面地涉及了古诗词歌曲在理论与实践当中的重要问题。研讨会上,数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建言献策,这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我国声乐教学与实践内容,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茂平教授就《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及其心理机制——古典诗词声乐表演的心理学视角》为题在大会上做出报告。通过“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核和“音乐教化”的文化内因延伸出对音乐“呈现方式”和“表现方式”的理解,借助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特性传递出音乐情感表达的可认识性。尤其在“音乐表现方式”的理解上,郑教授提出“形象观念”指导我们从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去提升和传递音乐的美,尤其是诗词歌曲,对其感性、形象、表象的理解和理性的判断应该作为对歌曲处理的首要环节。在最后,郑教授对古典诗词声乐表演教学体系的建立提出愿景。
音乐之于文化,既是承载也是升华。一个成熟的中国传统古诗词音乐作品的关注机制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去打造。